催眠的發展史

1

    在催眠史上,催眠是誰發明的?由於年代久遠已經無法考證。但是我們從許多歷史典故當中,可以發掘有關催眠現象的記載。

    自古以來,人類每天都不斷的在接收催眠的訊息而不自覺。我們由神職人員的佈道與傳教、古埃及醫術、古希臘僧侶的神托術、中國的祝由、牽亡魂、觀落陰、、、等等,都可以發現自我催眠,或是藉重外力催眠的踪跡。尤其是宗教廟會的活動中所存在的催眠現象,更是讓人嘖嘖稱奇。例如:在廟會遊行的隊伍當中的乩童,他們所操作的「五寶」法器(七星劍、銅棍、鯊魚劍、月斧、刺球),都必須操做到樣樣見血。因為為他們相信「見血」是一種誠心的象徵,也是神力加持的現象,同時也具備著辟邪作用。人們大多會把這種現象解釋為「神」的力量;如果我們運用生理與心理現象來解讀,就不難發現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,在專注中自我暗示「神靈附身」的結果。要構成催眠的四個基礎條件是,一:人、二:相信、三:願意、四:想像力豐富,這也是乩童要完成「神靈附身」必須具備的條件。

    另外在我們每天所接觸的商業廣告(例如:苗條是美麗唯一的條件)、連續劇劇情的誘導、聲音(音樂、母親唱的搖籃曲)、燈光(塑造賣場的氣氛)、色彩(紅色代表激情亢奮) 、、、等等,這些都是外在環境在刻意或不經意的情況下,透過感官對我們重複進行催眠。因此,我們可以認為催眠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,它默默的發生在每一天的每一個時刻,一直與我們相伴到老。

   下列所要介紹的是,在催眠歷史上對催眠發展影響甚鉅的人物。

◎ 麥斯麥爾

    十八世紀,維也納醫師麥斯麥爾,於1766年曾經發表過「行星給予人體的影響」的論文,後來又提出「動物磁力」的學說,他認為宇宙間存在著一種無法看見的磁力,這種磁力影響所有生物的健康於無形之中;人類的體內依賴著這種「動物磁力」在維持平衡與健康,「過多」與「過少」都會產生疾病。他認為這種「動物磁力」能夠藉由治療師的手來傳達到另一個體身上,以調整體內磁力不平衡,來達成身體康復的目的。這套「動物磁力」被稱為「麥斯麥爾術」,也被稱為「通磁術」。

    1778年他來到法國巴黎,運用這套「通磁術」治療了許多病人,並且產生了許多神奇的效果,因而讓他的生意門庭若市、聲名遠播。他依據著這套「動物磁力」理論,在治療場所的四周圍起圍幕,讓接受治療的人處於昏暗的室內去感覺其中的神秘。他也在這些接受治療的人的中央,放置一個置滿鐵砂和溶液木桶,桶蓋上插有許多鐵棒,讓這些接受治療的人手握鐵棒接觸病痛的部位,並圍在木桶的四周。不久之後,緩緩的音樂響起,身穿深色絲袍的「麥斯麥爾」手持鐵棒出現了,他以深沉的眼光注視病人,並以鐵棒接觸患者病痛的部位;於是病患接受這種磁力轉換之後,開始呈現不同的反應,有人狂舞、有人狂笑、有人喃喃自語。在通過這種磁力轉換的療法,許多人的病症竟然消失了。因此「麥斯麥爾」的這套「通磁術」在法國造成震撼性的轟動,就連法國「瑪莉皇后」都熱衷於「通磁術」的治療。但是好景不常,不久他的「通磁術」受到懷疑,1784年「瑪莉皇后」的丈夫「路易十六」任命法國科學院介入此事做調查,最後法國科學院認為「動物磁力術」沒有科學性的騙人把戲,它對於風俗有敗壞的影響。18740年法蘭西學院通令嚴格禁止「通磁術」的流傳,「麥斯麥爾」因此受到眾人的譴責與排斥,聲名一落千丈的被驅逐到德國。

    回首「麥斯麥爾」的「通磁術」,毫無疑問的他是以治療現場神秘的氣氛為誘因,造成病患的視覺與其它的感官的自我暗示,來達到治療的目的,只是這種透過感官暗示的治療過程,在當時不被眾人所理解,「麥斯麥爾」本身也無法以科學的觀點來解釋他的治療方法。儘管如此,「麥斯麥爾」在催眠史的地位,仍然受到後學的肯定,由於其治療的效果是如此的神奇,因此「麥斯麥爾」仍然擁有眾多的支持與追隨者。

◎ 布雷德

    雖然「麥斯麥爾」的「動物磁力學說」被極力否定,但是由於其是療效果十分神奇,所以後來催眠術在醫學領域開始被應用。例如英國的外科醫生「伊利奧特森」將催眠術應用在外科手術的麻醉,另外它應用在精神錯亂的症狀也有重大的收穫。

    1841年英國的外科醫生「布雷德」他目睹一位瑞士醫生,他運用「麥斯麥爾術」治療病人的整個過程後,「布雷德」開始對「麥斯麥爾術」的「動物磁力學說」投入大量的時間研究與臨床的實踐。後來「布雷德」發表了「神經催眠學」這本書,並在書中正式使用「催眠術」與「催眠者」等名詞。「布雷德」不但是在催眠理論上有重大突破,同時他也否定了催眠是受「動物磁力」的影響。他認為催眠是個案主觀的心理狀態,也是一種類似睡眠的狀態,這種類似睡眠的狀態,是由長時間注視發光物體,視覺神經高度集中造成疲勞所引發的一種「催眠狀態」;他也運用「催眠術」中的暗示,成功的讓個案痛覺消失。因而他發現高度的專注與語言的暗示,是造成個案被催眠的主要因素。

    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,「睡神hypnos」是主管「快樂」與「自在」。大家都認為夜晚能夠安穩睡覺是一種「快樂」與「自在」,所以「睡神hypnos」也被解釋為「睡眠」。也因此「布雷德」所提出,以英文「hypnosis」作為「催眠」定義的因由,是來自於希臘文「hypnos睡眠」。

    因為「布雷德」是催眠史上的重要人物,也為現代「催眠術」的創始者,所以催眠術又被稱為「布雷德術」。

◎ 巴黎學派與南錫學派

    19世紀末,在法國發生了一場「巴黎學派」與「南錫學派」對「催眠」的爭論。巴黎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神經學家「沙可」,他認為「催眠」是一種「精神疾病」的表現;他之所以如此認為的原因是:他所研究的對象為「歇斯底里」的病患。另外他對「催眠」狀態所發生的生理變化也進行了研究,「沙可」說:催眠時常呈現的三種狀態分別是,一:嗜眠狀態、二:僵直性昏迷、三:放鬆睡眠階段。

    當時與「巴黎學派」對立的是「南錫學派」,「南錫學派」對催眠的觀點剛好與「巴黎學派」對立。「南錫學派」繼承了「布雷德」的觀點,他們認為催眠狀態的基礎主要視「暗示」不是「精神病態」,所以與精神疾病無關。

    「南錫學派」的代表人物為「李厄保」與「伯恩海姆」,他們認為所有的催眠狀態都是由「暗示」所引起的生理刺激與反應,與「病理」是無關的, 「催眠」下的睡眠與天然的睡眠有著很大的不同。「伯恩海姆」還給催眠下了一個新的定義:「催眠」是由於增加了「暗示感受性」的特殊心理情境所引起的。

    在這次的爭論中,「南錫學派」的到最後的勝利,「南錫學派」證實了「催眠」是每一個人都可能產生的內在自然的呈現,「催眠」的過程與「暗示」有著直接的關係。

◎ 心理學始祖>佛洛伊德

    佛洛伊德在尚未建立「精神分析理論」之前,已多方面接觸了「催眠」,並在催眠的臨床上做了許多的實踐。1885年「佛洛伊德」藉著到法國渡假的機會,向「沙可」學習催眠治療。他在追隨「沙可」學習的過程,對催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

    他最先是受教於「沙可」,爾後專程到巴黎「南錫學派」向「李厄保」與「伯恩海姆」學習催眠治療的技巧。無論是「沙可學派」或是「南錫學派」,對「佛洛伊德」所建立的催眠理論影響都是很深。但是,「佛洛伊德」對「催眠」的解釋還是傾向於「南錫學派」的心理方面,而非「沙可學派」的生理方面。

    後來,「佛洛伊德」在催眠治療的臨床研究中,發覺催眠治療有他的局限性。例如:有些人不容易被催眠,也有些人不容易進入催眠的理想深度。因此,讓「佛洛伊德」開始放棄「催眠」,而以新的治療方法>「自由聯想」取而代之。這種放棄並非完全否定催眠,在他的「自由聯想法」當中,依稀能夠看到「催眠」的踪影。

◎ 催眠的後續發展

   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催眠治療被運用於,因戰爭受創傷兵的身、心治療。隨後因為麻醉藥品的出現,利用催眠麻醉的方法就漸漸不被重視了。就在醫學界放棄「催眠」的時候,許多熱中於催眠的大眾,成功的利用催眠技巧在娛樂場所做出完美的演出,此舉也讓大眾對催眠術的熱情日漸高漲,這也是「催眠」被無限量誇大與污名的開始。

    1933年心理學家「克拉克赫爾」出版了一本經典的著作「催眠術與暗示」,這本書改變了許多人對催眠的錯誤觀念,並對催眠做出科學的詮釋。1949年紐約成立了「臨床實驗催眠學會」。1955年「英國醫學催眠學會」成立。1958年「美國醫學催眠學會」成立。

◎ 催眠學之父:米爾頓 艾瑞克森

    在近代的催眠史上,有一位極為重要的人物,他就是現代催眠之父「艾瑞克森」先生。他對催眠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與影響,是無人可以取代的。

    「艾瑞克森」本人有不少的「生理問題」,他一生得過兩次小兒麻痺症,同時還有色盲、閱讀困難與不能辨識音調的問題。他在第一次小兒麻痺康復的過程中,發現了許多的催眠現象,並成功的應用在心理治療當中。他的催眠方法是絕對不強迫被催眠者,他擅長使用「間接催眠」的自然方法,來避免在治療過程中所受到的阻礙,讓催眠者自願的去感受被催眠的狀態,同時協助被催眠者運用自己的資源與力量去解決本身的問題。

    「艾瑞克森」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大學取得「心理學」與「醫學」的學位。他也是「美國心理學會」和「美國精神病學會」的終身會員。1957年他創立了「美國臨床催眠學會」並被選為創會主席。1958-1968年擔任「美國臨床催眠雜誌」的創刊編輯,並成立了「美國臨床催眠學會教育與研究基金」。

    他在50年的治療生涯中,讓「催眠」成功的被傳統醫學所接受,他的付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。

◎ 我國催眠的發展史

    我國對於「催眠」的應用也如同國外一樣,在古時候就已經存在,一般常見於「神職人員」運用類似「暗示」催眠法,引導自己進入催眠狀態,以達成「人神合一」的境界進行傳教佈道,或是為信眾消災解厄。最常見的是集體式的佈道大會,或是名間流傳的「巫術」、「觀落陰」、「牽亡魂」、、、,還有在文、武乩童神靈附身顯威的過程,也都能見到催眠的踪影。他們不但使用自我催眠讓自己進入催眠的狀態成為神靈的化身,也時常運用集體催眠的方法,使信徒集體進入催眠狀態,再通過「暗示」使信徒感受到神靈的存在,以消除信徒所存在的心理問題與困擾。因為這些行為是在沒有任何科學的左證下進行,所以一般人都是視之為迷信。

      1909年由余萍客、劉鈺等人首先在中國開始對催眠的研究,並成立了「中國心靈俱樂部」後來改名為「中國心靈研究會」,他們相繼出版了大量有關催眠的書籍,並培訓了大批學員,這個時候可以說是「催眠學」在我國最鼎盛的時期。在這同時,也因為有一些人對「催眠學」的濫用,讓我國催眠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。

  近十多年來,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進步和發展,讓許多人因面臨競爭力的提升而產生的壓力無法紓解,「心理學」的發展也因此重新得到應有的重視,許多有心人士投入「催眠學」作為心理治療的研究,也因此「催眠學」能夠相繼發展開來。近年來隨著國際間的交流日趨頻繁,讓人們對於「催眠學」的了解也逐漸的科學與具體化。

    無論是在中國大陸或是台灣地區,因為有許多先進無怨無悔的推動「催眠學」,讓「催眠學」才得以在我國落地生根順利的發展。目前海峽兩岸對於「催眠學」的推動,不僅僅是運用在醫學和心理學,另外也擴大到潛訓、親子教育、企業管理、銷售與運動的領域,並且得到豐碩的成果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台湾 善福传身心成长机构 » 催眠的發展史

赞 (0)
分享到:更多 ()

相关推荐

    暂无内容!

评论 0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